伴随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崛起,消费的观念也在慢慢改变。一些分期付款的消费金融大热。而消费金融良好的宏观政策和环境也为消费金融奠定的基础。
 
一个现象是,目前我国的消费信贷在信贷结构中占比仅20%、最终消费率约为50%,而美国的消费信贷占比则超过了60%、最终消费率约为80%。从中美两国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消费金额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可以容纳更多参与者,一起做大市场。
 
数据显示消费金融行业也正迎来爆发式增长。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仅有60亿元;2014年交易规模突破183亿元,增速超过200%;2015年则突破千亿元,增速超过500%。中泰证券预计,到2020年,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十万亿元。
 
传统银行也在近年加大了对消费贷款重视度,各类名目的信用消费贷产品大大增加。银行的信用贷款最高额度通常可达50万-80万不等,但只有30万以下金额可以直接打到贷款人账户由其自行支配,30万以上金额按照银监会要求必须采用受托支付,直接付给交易对象。
 
看看各大银行的情况。农业银行目前几乎不做信用消费贷款业务。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只对邀请客户提供信用消费贷款业务。中国银行除了针对受邀客户的中银E贷业务外,也可以操作普通用户的信用贷款业务,但准入门槛较高,本地有房是准入门槛之一,且额度相对较低。
 
浦发银行、平安银行、邮储银行、广发银行等内资行和渣打、花旗等外资行相对条件宽松,着重考察征信、公积金和收入,依据公积金或收入授信。
 
有些银行则对消费用途有明确限制,邮储银行、渣打银行虽然没有在用户资质上有特别严格的限制,但均要求提供消费合同或消费小票才能批款,严格防止贷款被用于投资、购房等非消费用途。
 
在这场消费金融的战役里,参与者众多。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电商消费金融已经并不陌生。相对于传统银行,“无抵押、无担保、极速放款”已成众多公司的标配。
 
基于电商平台推出的“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做得有声有色,走在前列。但做好消费金融仅靠“无抵押、无担保、极速放款”并不是长久之计。消费金融需求相对长尾、多元,也要求着更高的服务能力。消费金融除了渠道、服务等问题外,风控才是核心。
 
京东金融副总裁许凌曾经表示线上模式相对传统金融模式,会面临新型的欺诈手段,所以风险的压力远超传统模式,平台要做好长期持续投入的准备,打造一个底层的风控系统,打造信用评估的大规模的技术化的优势。
而多数消费金融都面临一个问题:风控太死根本没有客户,风控太松就容易出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把风控的希望转向了“大数据”、“云计算”。
 
比如网易金融历时一年开发的一款智能化、开放性的风控平台网易北斗。据介绍,在网易19年海量大数据积累的基础上,正式上线的网易北斗系统实现了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七大风控业务模块,并且结合反欺诈、风控因子等场景应用,引入随机森林、神经网络等前沿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建模,综合了近千个模型,调控了数万个变量,最终形成了一个生态化大数据风控体系。前不久推出的网易来钱正是基于网易北斗强大的大数据风控能力推出的消费贷。
 
未来的消费金融一定是风控到位的,而从各类场景以及应用来看,未来的消费金融也是线上线下结合的。传统银行缺乏线上消费场景,对于线上消费金融平台来说,他们又离不开银行的基础支撑,二者之间的合作才能做大整个蛋糕,刺激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