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的历史:日本的服饰文化与社会心理

服饰的历史:日本的服饰文化与社会心理

襻膊,又称臂绳。早在汉代,中国人就用襻膊来绑住袖子方便作业。图为明佚名(旧传苏汉臣)货郎图及细部。

服饰的历史:日本的服饰文化与社会心理

服饰的历史:日本的服饰文化与社会心理

日本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中千寻扎襻膊草稿图。千寻的襻膊交叉在后。

若说大家穿戴一样的好处在哪里,可以说在日本,服装不仅是认同感的基础,可以塑造团队精神、伙伴意识,它还类似是保护膜一样的东西,防止不必要的麻烦。制服这一符号是对自我意识的隐形洗脑,它能巧妙地分割不同的群体,又反衬集体,赋予成员以角色意识和集体意识。礼服乃至制服是人类走向文明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起了“化性起伪”的功能。

说起日本人,人们眼前总会浮现这样一些形象:海军装校服妹,穿着做旧衬衫、戴着黑色礼帽的日本男人,以及戴着毛线帽,穿着素色宽松长裙和厚底鞋的日本女人。

服饰之于现代人的意义早已超出取暖遮体的功用,已然成为身份的符号。作为社会文化现象,服饰是人类隐性的语言,是集体无意识的表达,也是自我精神的延长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日本的服饰文化中,首先让人想到的是日本的制服。1886年江户幕府为陆海军制定“诘襟(がくらん)制服”。江户时期,日本唯独与荷兰通商,がくらん也就是“学兰”的意思。这种不同于日本传统服装的洋式军装被称为“洋服”,洋服这一词至今被日本人广泛使用,泛称衣服。制服最早是官给品,工部省工学寮(后为工部大学)和札幌农学校,自1873年开始制作校服。后皇室大学学习院(现为学习院大学)于1879年,东京帝国大学(现为东京大学)于1886年制定校服后被其他学校广泛采用,男生以陆军士官服样式,女生则以海军水兵服样式为基本款。据说孙中山于1895年年底前后在日本的横浜剪辫、易服,并借鉴日本军校的士官服的样式学做中山装,曾一度作为时尚和革命的象征风靡了中国。日本小学生背塑形书包“ランドセル”,也是对荷兰军用包的改版。我每天能在街头看到三三五五结对上学、放学的可爱“小乌龟们”,头戴圆顶礼帽,背着龟壳舨的“ランドセル”。

制服在日本非常普遍。学生有校服,服务行业有制服。孩子上保育园,每天户外活动时都要戴着保育园准备的统一的帽子,帽子分黄、粉、蓝、绿,不同班级不同颜色。若说大家穿戴一样的好处在哪里,可以说在日本,服装不仅是认同感的基础,可以塑造团队精神、伙伴意识,它还类似是保护膜一样的东西,防止不必要的麻烦。制服这一符号是对自我意识的隐形洗脑,它能巧妙地分割不同的群体,又反衬集体,赋予成员以角色意识和集体意识。代表理想的职业和优秀的学校的制服,既能实现成员的优越感,又吸引他者的羡慕与憧憬。制服通过这种视觉统一性内化为心理性的认同。若说制服的缺点使个体无法自由表达个性,那么这一缺点通过制服与他者的区分中以优越感的方式给予心理补偿。其他国家似乎并不喜欢这种通过制服对人的“分类”。除了军队、警察等需要极强的认同性的行业之外很少穿同样的服装。无论是哪个国家,不会允许穿便装的交警、护士上岗,这些工作需要向对象明确传递自己的职业功能。

校服对于经济条件不好,对时尚没有兴趣的小孩而言是个好事情。就像所有日本中小学午餐都由学校统一供应,每人都是同样的一份,不供你选择——这可以有效避免每天带便当所带来的无谓比较:看哪个妈妈的便当漂亮,哪个妈妈的寒酸。校服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对学生规范意识的明确要求。就算是习惯马虎的孩子,穿了制服之后就会多少努力保持行为举止该有的正确性。日本的“七五三”节,即男孩在三岁、五岁时,女孩在三岁、七岁时要穿和服,由父母领着去神社祈求健康平安。那天,优优的妈妈告诉我,她给三岁女儿穿了和服之后女儿突然变得很乖,而且注意管理表情和姿态。这确实验证了礼服乃至制服是人类走向文明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起了“化性起伪”的功能。

这实际就是制服所具有的重要的道德功能。穿戴制服表明一种社会角色,要求公共意识,也就是对其身份的提醒,无形中被要求公私分明、职业化。我们承认日本人的服务意识为世界一流。若一个服务生对你礼貌有加,请不要自作多情,这只是他的工作,并不带有任何私人感情,对服务对象的尽心尽职实际是日本人的“公事公办”。这也是追求自由服饰的国家和每个行业有严格制服的人对工作态度的意识的强弱对比。

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现代人对服饰的功能性有了严格区分,这至少是以经济条件充裕为前提。日本绝不会有人穿着旅游鞋、登山服上班。日本学校也都会有更衣室,因此有体育课的日子不用一早就穿上运动服上学。在日本的学术会议中,中国人的识别度较高,不说气质方面,只因其着装的相对随意,常见如格子衬衫、夹克衫。在开学典礼和会议或者面试等场合,日本人的着装永远都是低调至极的两个扣子的黑色西装长裤或西装裙套装,挎着方方正正毫无装饰的黑色革包,这会让我瞬间穿越,那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是小时候跟着妈妈在市场上看从朝鲜进口的黑色革包。

西装这个东西由西方人发明,现在东方人更愿意穿,也真是个怪现象。服装与国家的经济实力似乎没有多大关系。据2012年的一次抽样调查发现西欧国家穿西装比率并不高,比率高的居然多数在亚洲,印度为第一位。美国曾对试图超越苹果的三星掷言若想做到这一点,你们先允许你们的员工穿牛仔裤,这意思也就很明白。在我看来中国对服装相对自由,首先没几个人是正装上班的,穿旗袍的是门口的迎宾员,穿西服打领带的除了结婚的,一般是保险等各类销售代表、房产中介。如果对三国进行比较,到了午饭时间,韩国的光华门,日本的六本木、秋叶原是一色西装,中国则不见得,棉质裤、牛仔裤会占近半数。

不过在这样高度统一的制服中也有对美的追求的小心思。日本的朋友教了我一个有趣的判断方法,看到马路上的校服妹,如果她的裙子越短就越说明是高年级的,她们会修短裙摆。不过校服短裙往往是学生妹的专利,如果职业女性穿强调女性身材的迷你裙,那一定是非常失礼的行为。中国女性服装自由度极高,且二三线城市女性着装不分年龄也较为普遍。我称之为童装化现象。在日本大学生也好,上班族也好,全职主妇也好,一看穿着则非常容易判断他们的身份,归类某一群体里,所谓穿着得体或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如果说制服是角色身份的约束,你想时髦,不要在公司或学校,周末在家时髦吧。周末日本人常见的是头戴宽檐礼帽,穿破洞牛仔裤上面一个T恤

衫,一件薄薄的针织开衫随意搭在后背,袖子则绕过肩膀在胸前轻轻打结,以便随时取下来防晒或防寒。我曾试着想象这样装扮的自己,脑中浮现的是现代都市中一个古怪的稻草人或农妇。说到底穿戴还是要根据自己的骨架和气质。

日本人的平时着装也有着较为明显的性格特点。如果你看到商务区的女性便会发现似乎很难看到光彩耀眼、鹤立鸡群的女人。但仔细看其实她们每个人都是精心打扮过的,日本女人永远都是要给人不惹眼,甚至看起来有些打扮随便的印象,用所谓低调的奢华形容似乎不太贴切,因为她们给人的不是深邃的大牌感而是细节的精细感。若说中国人的自信和无所谓是骨子里的,装扮有些咄咄逼人,日本人则总要把自己淹没在群体之中,不希望自己成为焦点。日本职业女性多为中短发,以示干练。日本全职妈妈的比例很高,她们的服装以休闲为主,以便于带孩子。时尚并不是高跟鞋、链条包。她们有一套属于年轻妈妈系列的打扮风格。日本人在性格上讨厌骄傲自大,有一个词叫 “生意気(なまいき)”,意即自大,在日本这或许是最招人烦的人类类型。

这种保守性也体现在日本的服装设计之理念上。日本的服装设计和审美取向贯穿着不被流行左右的理念。日本衣服乍看起来真的觉得没有时间性概念,近些年的上衣似乎只拿掉了垫肩,领子变小,其他没什么大区别,一件上好的风衣可以穿几十年不会过时。实际裤子的款型变化较多,从喇叭裤、直筒裤、铅笔裤,再到七分裤,到现在的七分大筒裤,在深秋或冬天,围巾风衣下面穿着七分大筒裤露着脚踝,这种风格让我“不寒而栗”。不过总体而言服饰在日本保鲜度较高,日本崇尚历久弥新的价值,而不是走马灯一样的流行感觉。

日本四面环海,地处亚洲最东端,古代文化和技术是从中国以朝鲜为中介传来的。服饰主要是对唐制的模仿和改造,裁缝术也是飞鸟时代从百济传入。逢年过节或在婚礼、葬礼、毕业典礼及庆祝会等隆重场合上,和服仍是日本人的首选。还记得《一休》动画片里面那些每天快乐擦地板的小和尚们吧,那齐刷刷地擦地板的姿势估计看过动画片的人都会印象深刻。我好奇他们是怎么把肥大的袖子绑住方便干活。方法是用一根绑带从左腋、右肩斜过后背,左腋下的绑带绕左肩在后背处交叉,从右腋下绕到前方与绑带的另一头系上。这在宋代叫做襻膊。

和服不仅在长期的发展中有很多改良和款式、功能的区别,也为和服的日常便利性增加了一些小元素。日本人对细节的执着与精益求精,也体现在和服的面料设计和染法上,他们通过极为复杂的手工染色工艺来表达上品的感觉。和服颜色款式也跟年龄层有关。外国游客通常不分年龄租赁粉底花色系的和服游览古都,不过在日本人的常识里这种和服只适合年轻女孩。传统服装往往都是高价的,真丝的和面料设计高雅的和服极为昂贵,就算年代久远也有着相当的价值,因此日本古代结婚穿的和服往往是母亲传给女儿,女儿再传给孩子的。

然而这种保守性的反面是,现代人容易厌倦单调平庸的生活,寻求刺激。竹下通经常出没看起来打扮“邪恶”的年轻男孩女孩,在他们身上仿佛看到日本对欧美文化的憧憬与想象,十几岁孩子桀骜不驯,看似邪恶古怪的街头时装,还有他们那精心打理过的彩色乱发,传达着不羁与不妥协,也是对权威的消解。原宿的竹下通和涩谷是这类年轻人出没处。有时,我也会搭乘JR山手线去原宿站,坐在表参道边长长的褐色栏杆椅,观澜各色装扮的男男女女,能看到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大胆的搭配,看到设计者的奇思妙想和无限的可能性,让人大饱眼福,内心感慨,真是神奇,开放与保守就这样成了日本服饰文化的两面。这就犹如日本在意识上既崇尚和平,又放不下武力崇拜。又如日本始终自认为是单一民族,但自古以来那不是事实,不仅有与西伯利亚、中国、朝鲜、东南亚人的多次混合,加上今天和欧美国家的跨国婚姻,日本人的血统更为“国际化”。

常走在中日韩对三国的服饰与审美取向自然会多个比较。韩国人肤白,面有血气,身体的自然条件比日本似乎好些。韩国人第一注重的是他们的皮肤,会花很多的时间和金钱来护理皮肤,使之有如温润如玉的透明感和光泽,水光皮肤是她(他)们的共同目标。记得在首尔时去过桑拿房,看到一个不到十岁样子的小女孩,坐在凳子上不紧不慢地对着镜子精心地按摩洗脸,足足有十多分钟,让我大为惊叹。所以风靡亚洲的气垫粉是韩国发明的。日本女性化妆最为独特的是化妆中特别喜欢用腮红,以让平面化的东方面孔更像欧美人有曲线美。不得不说年轻女孩的腮红打得真的很红。齐刘海、腮红、宽松的裙子、厚底粗跟鞋,这些是日本女孩打扮中常见的“卡哇伊”元素。我在韩国首尔大学访学时,在校园里经常会见到这样一些女学生:及腰长发,大大的T恤盖住热裤,表达慵懒的感觉又希望像模特一样挺拔,这是韩国女孩的审美追求。相较于日韩,中国女大学生一般素颜居多,穿着随意,并不突出女性性别,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是这个打扮背着双肩书包出入图书馆。

从经济层面而言,日本是超资本主义国家,在现实经济层面上早已超出亚洲,对它而言亚洲这一课题已经结束。80%以上的人有中流意识,国民收入的一半以上用在消费,购物、旅游,对于女人而言尤其是用于购买名牌包上。据我观察,日本世界品牌的占有率远远超出其他东亚国家。大城市的发展总是和地铁密切相关,每一个地铁站都会有商业区。表参道、银座是东京奢侈品店林立的主要街道,除了本国的自主品牌之外,日本人是名牌控。而韩国服饰自主品牌居多,也善于制作符合东方人体型的端庄修身、瘦形的款型。日本人在身材上并不具备优势,但会把国内外各种品牌混搭一身,更多地靠出色的搭配和宽松的衣服来遮盖身材的弱点。有朋友曾一针见血地说奢侈品是一种话语霸权,我同意这个观点。日本高中生多数会打工挣零花钱,有时候这些孩子们的目标就那么简单直接,做一个小时1000-1200日元的便利店收银员,为的就是买一件让人有存在感的衣服或名牌包。一些偏低价位的大牌在学生中相当有人气。

尽管日本足够保守,但它经历发达的时间长达50年,对服装的选择有过多次的往返,因此其消费心理亦相当成熟,对名牌、奢侈品的向往依然,但这种心态不同于一夜暴富者无法遏制的购物欲望。作为经历几十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日本人是老练的消费者,好比经验丰富的鉴宝师。

服装这一可视之物不断将社会规范和人的意识外在化。从女性的角度来说,服饰传达着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理解。就像上海的老妇人,虽是几十年前的衣服但一定会穿着非常干净得体。在日本有些老妇人的神态举止让我印象深刻。有一次,我在去国学院大学的公交车上见到了一个老妇人。天生小骨架再加上她一辈子清淡饮食保持下来的身材,蓬松褶皱的长裙配着同色系的短袖,松松地围上挑染的淡雅围巾,优雅而安详,让我想起“心素如简,人淡如菊”。我看着这位优雅而沉静的老妇人,心想她们那一代曾经历过二战后的底谷和最高速的经济发展,经历过反叛和热血的青春,现在的则是历经沧桑与繁华沉淀后的淡然。

国家和人是一样的,都是根据她的阅历来组建自己的生活世界。我们在表面上看似享受同样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但对待之心态则是千差万别。曾经中国还流行“网络沉迷”这个“病”的时候,我从不认为强制干预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每个国家都要经历这个过程,好比每个人必须亲身经历很多事情后才得以慢慢成长,就像一个女人买了一百件衣服之后才慢慢摸索出自己的穿衣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