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市发布《健康南京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根据计划,未来4年我市将建成10个体育公园、400公里健身步道;同时每万人拥有晨晚练健身站(点)达5个以上,100家以上公共体育馆低价或免费向社会开放,全市人均运动场地面积不低于3.15平方米,让更多的人“动”起来。

去年年底,中国体育场馆协会副理事长刘亚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与日渐高涨的全民健身热情比,目前体育场馆总体运营状况并不算理想,收入大多靠出租场地,在主动开发场馆功能、体育营销上都有所欠缺。南京从成功承办青奥会以来,大力改造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对各区体育中心都进行了提档升级,并且一直在推进体育场馆“低免”开放惠民。尽管如此,场馆的运营压力仍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某体育中心负责人曾坦言:“公益和效益,确实是一对矛盾。”

一方面,公共体育场馆由政府投资建设,是全民共享的公共资源,免费或低价向社会开放乃是应有之义;另一方面,体育场馆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自我造血,实现收支平衡乃至盈利。“低免”开放对场馆运营、维护带来的影响,须通盘考虑并有效化解。

从我市及国内其他城市的实践看,公益与效益并非不能兼得,“低免”开放也绝不是体育场馆的包袱。只要精心策划运营,完全可以借此契机提高场馆的人气和利用率,进而盘活资产,带动市场需求,创造出优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奥体中心为例,作为我市最早市场化运营的大型体育场馆,几年前就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其经验之一就是将各场地充分向社会开放,与中小学、体育俱乐部合作,营造全民健身的氛围;二是围绕体育主业,拓展休闲、会展、商务等多种经营项目,做到“以商养体”,有效化解了“低免”开放带来的成本危机。

在公益服务上,体育场馆应不断强化公共服务,通过拓展服务项目、扩大公共服务范围、降低费用或采取分时段免费等方式,满足不同年龄群体的市民需求,将他们吸引到场馆中来,营造出浓郁的全民健身氛围。在场馆经营上,则可以借此拉长产业链,以体育为主题科学规划,打造集各种生活休闲服务于一身的城市综合体。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也应释放政策红利,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税费减免、提供资金补助等方式,为体育场馆分担经营压力。

公益性开发与商业化经营,从来不是对立的两面,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无论站在落实全民健身战略或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角度,体育场馆都是最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只有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才能让体育场馆真正服务于人,让体育精神融入城市的血脉之中。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必须坚持这个方向不能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