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作为农业的“芯片”,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核心因素。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下称《报告》)。渤海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监事靖飞,主要从事农作物种业经济研究,作为《报告》编委参与《中国农作物种业现代化:前瞻、路径与对策》撰写。靖飞接受第一财经专访表示,要想解决中国种业被跨国种业巨头“卡脖子”的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中国种业必须强起来、硬起来,这也是在市场经济下保护中国农业的最有效方式。

中国种业跟外资种企正面角力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外资种子企业市场份额在中国仅占3%、进口种子在农作物育种中仅占0.1%。靖飞称,这并不意味着外资种企竞争力不如中国,两者不存在必然关系。

他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比如,中国庞大的种子市场,集中在谷物种子方面,进口种子占总的市场份额低是正常的;再比如,进口种子在农作物育种占比低,与农作物种业市场的特殊性有关,除了设施农业可以改变小气候和生态,对种子适应性要求较低外,其余外来品种都有本地驯化的过程,这就制约了种子贸易规模。

除此以外,也跟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所从事的业务活动主要集中在玉米、蔬菜领域有关。

在玉米种业领域,要分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中国有将近1000家种企,正是种植区域类型复杂,对不同类型品种需求多样,使得某品种或某企业一家独大的可能性较低;另一方面,在部分特殊地区,外资种业市占额较高,相较国内品种具有明显竞争力。

以德美亚系列玉米品种为例,这是垦丰种业从德国KWS公司引进的品种,近几年在黑龙江、内蒙古等早熟玉米种植区域表现优异,玉米种植从无到有,不断扩张,在当地市占率达到60%~80%,甚至更高。

在蔬菜领域,《报告》提到中国在胡萝卜、菠菜、洋葱、高端番茄的进口种子占比超过90%,西兰花进口依存度超过80%,甜菜和黑麦草种子对外依存度达到95%以上。

之所以在胡萝卜等领域严重依赖进口,靖飞表示,一方面这些重要的经济作物,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缺乏优秀的可开发的种质资源,使得国内品种的竞争力不够;另一方面国内相关种企竞争力差。在蔬菜、花卉、草种等领域,中国种子市场开放较早,当时中国是典型的小作坊式生产经营模式,与国外商业化育种体系支撑的发达种业差距明显。

虽然在较高附加值的蔬菜、花卉、草种等优良品种方面,核心种源大部分掌握在国外公司手里,进口依赖度高,但是中国蔬菜种业市场份额占总的份额比重低,相应的外资企业品种占比就更低。

既然外资种业实力强大,那么有着七八十年种业发展历史的欧洲、美国,有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呢?靖飞认为,“三个必须”值得关注:必须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必须坚持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必须建立科学的育种科研体系。

具体来说,在美欧,农作物种业市场高度市场化,企业是产业发展核心,靠着企业的自由竞争,形成如今的全球地位,没有市场化就不可能有美欧种业的今天。靠着知识产权保护,美欧种业形成了良性循环机制。靠着以企业为主导的持续育种科研创新,现代化种业具备了相应的市场竞争力。

勇敢接受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

市场空间巨大,是跨国巨头竞相进入中国的重要原因。在20世纪末期,中国棉花有过一段打退美国转基因棉花种业巨头、实现种业自主的历史。彼时,美国已经于1996年在全球率先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并迅速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20年来,中国农业面临跟世界农业的正面交锋。

在中国一步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大豆进口国的过程中,国际种业巨头也瞅准时机,进军中国种业市场。对于跨国种企,靖飞不赞成将其视为“狼”,他认为中国种业要勇敢接受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

他表示,跨国种业巨头的扩张,势必会压缩中国种子企业的发展空间,但这不是问题。跨国种子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可避免会生产技术和管理的溢出,其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会影响到国内种子企业,国内种子企业会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提高企业竞争力。

由于中国严禁主粮使用转基因种子,跨国种业巨头在中国三大主粮方面并无太大作为。在一些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中,由于对外依存度较高,中国一直担忧被外资种企“卡脖子”。

跟大多数人看法不同的是,靖飞认为,市场经济规律决定了农作物种源被“卡脖子”的极端情况不会发生。

他说,在经济学的基础常识中,外资企业和农户都是理性的,主要追求利益最大化。从农户角度来看,农户接受高价并非无种可选,而是综合权衡之后的最优选择。如果因为种源“卡脖子”被漫天要价,综合衡量“土种”与“洋种”的利益差异,一旦“卡脖子”方要价高出农户收益水平,农户都不种,外资企业的市场就将失去,这是后者不能接受的。

从外资企业角度来看,如果实施“卡脖子”行为,中国最差就是退回到种植传统品种的状态,这样的话,外资企业利益会严重受损。同时,是否采取“卡脖子”行为,取决于寡头垄断,如果寡头们不采取统一行动,这一极端情况,也很难发生。

对比来看,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积极拥抱转基因技术后,虽然跨国种企占领了两国的玉米和大豆种子市场,但两国的玉米单产水平显著提高,大豆种植规模迅速扩张,两国的玉米和大豆产量大幅提升,从而改变了玉米和大豆的世界贸易格局。巴西从玉米净进口国发展成为玉米净出口国,两国大豆贸易规模得到扩大,成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

在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始终不容忽视的前提下,靖飞建议,合理和适当利用跨国种子企业进入带来的机会。

从国际视野来看,虽然日本一直面临种业无法自给、严重依赖进口的情况,比如玉米和大豆种子,日本种植面积有限,海外品种占据60%的市场份额,但从全球范围来看,日本仍然是农作物种业强国。在蔬菜方面,日本企业实力不俗。2019年数据显示,坂田种苗株式会社的年销售收入5.87亿美元、泷井种苗株式会社4.84亿美元,分列全球第八、九位。

对于中国而言,日本农作物种业实力更是不容小觑。比如,中国东北地区常规粳稻的主导品种,大多直接或间接来自日本血缘。由于中国优良的水果种苗,多来自于日本,当日本出台法令禁止种苗出口的时候,来自中国的反应最为强烈。这背后的原因在于,日本在资源禀赋不占优势的情况下,独辟蹊径,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针对蔬菜种业,日本充分开发利用抗寒、甜等“遗传资源”。比如,日本企业研发的抗寒西兰花种子,此前在中国引起较大反响,即便农户高价购买,仍是一种难求。

靖飞认为,中国目前的当务之急,仍然是将掌握的种质资源开发好、利用好,在遗传资源方面建立起稳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应用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