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顺京津冀三地的产业链条?如何破除阻碍产业协同的体制机制障碍?如何促进更多北京科技成果在周边落地?今天下午,京津冀政协主席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在京召开,三地政协第五次聚首,围绕“积极推进全产业链布局,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协商、贡献智慧。

现状:

产业协同格局初步形成

所谓全产业链布局,是对产业链各部门各环节的完整谋划和组织,是产业各部门各环节在地域空间上关联互动、配置优化的过程。京津冀三地政协深入调研后认为,当前,京津冀区域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问卷调查和北京市政协开展的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13年至2019年6月,京津冀三地新增企业总量为304.1万户(不含分支机构),年均增长率达18.2%。新增企业在行业分布上呈现出了明显的产业协同特征:北京以研发设计为增量指向、天津以资本运作为增量指向、河北以生产制造为增量指向。

以功能定位为导向的产业链配套框架基础也基本形成。据介绍,从在营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的产业分布看,京津冀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北京以产业链的研发设计和应用服务环节为主、天津以产业链的市场流通和资本运作环节为主、河北以产业链的制造和市场流通环节为主的产业链配套框架基础。

在产业协同创新方面,三地也呈现出良好的联合创新态势。从研发投入看,北京偏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环节,津冀偏重试验发展环节。从专利情况看,北京侧重知识创新和原始创新、津冀更侧重应用环节的创新。2018年北京发明专利授权数占比达38.8%,而津冀两地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两种专利授权数占比分别为86.0%、86.1%。在分工的同时,三地联合创新态势明显,2014—2018年三地联合专利申请数量均保持在4000件左右,授权量保持在3000件左右。

北京市政协:

在重要节点打造制造业集聚区

“对北京市70家企业的207个主导产品关键零部件配套情况的调查显示,接近3成的主导产品在京津冀地区‘零配套’。”北京市政协调研的一组数据揭示出京津冀产业链存在的断链、缺链现象。

调研发现,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均衡,已形成的产业链与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上下游融合难度大,上下游配套率不高。制造业体系支撑不完备,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足,科技成果难以就近落地转化。2018年,北京市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流向外省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仅为7.5%,而同期流向长江经济带省区市的比重则达到50.6%。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林抚生在发言中指出,应找准产业链薄弱环节,开展强链、补链和延链工作。三地联合设立产业协同发展引导基金,依托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河北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园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快培育扶植区域龙头企业和配套产业链,打造若干个世界级产业集群。重点在京津塘、京保石发展轴沿线,以及雄安新区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周边地域,打造类似珠三角东莞和长三角苏州的制造业聚集区,强化区域制造业体系支撑。

在体制机制方面,应建立区域优势产业政策共享机制,推动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中关村创新示范区政策、河北和天津自贸区政策、雄安新区创新创业政策等优势政策在区域内交叉覆盖、叠加发力。创新区域利益共享机制,借鉴“深汕特别合作区”模式,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开展试点,由北京输出科技创新成果和高水平管理模式,由河北提供土地资源,推动北京部分产业向合作区转移,税收和GDP等利益由双方协议约定共享。

天津市政协:

建立互惠互利的利益分享机制

天津市政协调研后认为,加快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应重点处理好区域协同与各地自身发展、行政手段与市场作用、产业协同发展中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这三个关系。

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尚斌义在发言中建议,加大顶层设计、规划引领力度,在国家层面制定《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取向、战略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作出顶层设计。

他说,要加快建立区域统一的要素市场体系,促进资金、人才、技术、产权高效流动。研究制定监管衔接、资质互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促进产业顺畅转移承接。建立完善协同合作、互惠互利的利益分享机制,探索推进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飞地”管理体制。

如何更好发挥天津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的承转作用?尚斌义建议,研究制定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清单,在优先布局疏解至雄安新区的同时,兼顾适合津冀其他区域错位承接的项目。充分发挥天津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对北京科技创新中心、河北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承转作用。推动北京地区的高校、研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到天津设立中试、转化、产业化基地,引导支持天津创新企业、领军企业到北京设立研发和企业发展战略机构,到河北建设生产基地。

河北省政协:

以自贸区为引领提升承接能力

“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目前承接的只是北京医药企业原料药生产环节,企业还需将原料药运回北京制成制剂,既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也可能形成医药产业价值链低端固化。”河北省政协副主席葛会波发言中举的例子,背后反映出京津冀之间产业发展的代差。

调研发现,北京、天津两市产业相对集中于知识技术密集型或传统产业高端环节,河北产业结构偏重,且总体处于产业低端。产业梯度落差过大,导致京津向河北溢出的多为钢铁、家具、服装等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多选择落户产业演进速度较快的南方城市,产业链存在断链、缺链现象,没有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链条,也影响了产业链条延伸。

葛会波在发言中建议,紧紧抓住国家在天津、河北设立自贸区的有利契机,依托天津港、天津机场、滨海新区、雄安、正定、曹妃甸、大兴机场等片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港航服务、临空产业等为重点,将推动区域产业链布局作为自贸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改善承接平台的配套设施与服务,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等与自贸区深度合作创新发展。

针对京津冀存在的300多个布局散、目标重叠的承接平台。葛会波建议,积极推进“多规合一”,探索开展全面、科学的产业绩效评估,并根据不同园区的产业绩效评估结果和比较优势对不同产业园区的产业分工进行科学调整。

他还建议,共同推动国家层面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优化京津冀地区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加强京津优质公共资源向周边地区辐射,建设跨区域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合作载体,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